自我認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。 人們從出生到人生畢業,要經歷許多次的自我認同,即”我是誰“? 從小,“我是誰”的辨識來自 - 父母是誰,父母家族眼中口中的我是誰。 入學,“我是誰”的辨識來自 - 學校成績,人際關係,師長眼中口中的我是誰。 入社會,“我是誰”的辨識來自 - 社會地位,工作薪水,人際關係,別人眼中口中的我是誰。 退休,“我是誰”的辨識來自 - 曾經是子女成就,退休金,退休生活的類型,別人眼中口中的我是誰。 有部西洋電影,講未來世界把一些囚犯的記憶抹掉,給他們第二次機會。 但因為這些人的記憶被抹掉,也沒有過去的記憶,因此不知道自己是誰。 在這個約10人的人際圈中,人們開始取代名,注意每個人的性格與處事行為,開始建立彼此眼中的我是誰。 然而這些都是成人,性格已定,所以四處尋找自己的過去,以找到自我認知的”我是誰“。 看這類因失憶而不知自己是誰的事,也可在現實界的阿滋海默病(Alzheimer's Disease)群眾間看見。 ”我是誰“的認知,來自個人記憶+它人眼中的自我記憶,已是共識。 換言之,就是自己此生生活過的痕跡。 我們從過去做過的事,過去做的決定,來認識自己。 這些是已定的事,但記憶多少在不自覺的加油添料中改變,這些組成“我是誰”元素料。 既然如此,為何人們還不滿意這些認知? 許多人尋找上世的”我是誰“版本,來瀰補對這世”我是誰“版本的不滿意。 但這不是答案,也不是真相。 因為每個階段的認知能力與角度不同,當每個階段自有那個階段的自我認知結果。 不同階段的自我認知,滾進下一個階段時,幼稚與羞愧的部份就成了不想面對的瑕疵。 對自我的不滿意,成為對於”我是誰“的不完整片段。 於是人們從各處尋找補進美好的拼圖,如有美好的前世身份,即便與現在無關,也是安慰。 ”我是誰“,是不同階段的”我是誰“的組成。 同一世的不同階段,不同的小我是誰,在一世內組成一個大我是誰。 每一世有不同的人格,不同的角色故事,與完全不同的”我是誰“。 所幸,過去的”我是誰“可以調整記憶,未來的”我是誰“也可新創。 想想”我是誰“的定義是什麼,人人可以不再外求,而製造自己想要的”我是誰“。 ”我是誰“三字,是我進入身心靈界的第一個問題。 答案,也許幻化千萬待人挖掘,但少數人已找到了適合當下的那一個答案。 -- 蘇菲亞小筆記 #蘇菲亞國際身心靈學校 #三寫我是誰 |
蘇菲亞文章區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