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篇在《實驗心理學期刊》的論文認同 - 自我有多麼容易就被弱化或掩蓋。 這個研究說明了一件事,就是 - 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。 人們選擇了自己的生活,交際方式,工作應酬,乃至各種學習的行為,就是在塑造個人的人格意識。 這種人格則決定了未來的命運,當人們不停的改變塑造內容,命運的變化幅度也就越大。 這種自我塑造的拿捏,是一門大學問: 長期待在舒適圈中,塑成就越固定或僵化。 長期待在暴風雨中,就難塑成型。 適時的轉變,也需要一些條件的配合: 1. 人格捏塑的時間要足夠成型。 2. 人格改造得在有能力承擔新轉變的前提下。 3. 人格捏塑的過程需要自我警覺篩檢,而不是任人擺塑。 4. 人格捏塑需要夠持久到能見到預期的成果。 催眠經常被身心靈界在有心或無意中用來改變人格或捏塑人格。 在捏塑人格成型前會經歷雙意識的過程,即本我與預期我的同步存在。 如果雙方都攤開來討論清楚,那麼專業催眠是可以成功的完塑。 但如果雙方都在不明究理的前提下,以隱喻或戲劇引導,那麼雙意識就將產生不自覺的內在衝突。 例如,被告知前世是將軍,但現實界卻又無才又不遇,這種雙意識的落差衝突,會加深失落與無力感。 (半)催眠的引導,盡量不要產生未可控制的雙意識型態。 即便話語的誘導,即便只是鼓勵性的角色扮演,也很容易造成內在雙意識現象。 久而久之,哪一重意識主導,另一重意識減弱或消失,這是一個結果。 另一個結果,就是不知不覺走上人格解離的路去。 催眠的傷害在於不知不覺之中,先學可能的禁忌慎,才是王道。 日常都會遇到太多有意無意的半調子催眠誘導效應,才有1/5的人出現精神問題。 包括言語霸凌,或無語言的各種大小暗示等等,人格在此些混沌迷霧中且走且塑型了。 請千萬認清楚學好催眠學,實際的自保自用勝于讀遍心靈G湯。 -- 蘇菲亞寫催眠 #蘇菲亞國際身心靈學校 #催眠的傷害性你不知道 #我是誰?真的很難說。 |
蘇菲亞文章區 >